已过不惑之年的田诚正在创业,合伙人是他的一名90后学生。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风口:2岁到12岁儿童的身体素质。目前已经有好几个幼儿园与他们签订了战略协议。一笔数量可观的风投资金也正在协商中。
根据中国科协2016年的调查,六成科技工作者有创业意愿,但线%,科研院所中这一比例仅有1.2%。在田诚看来,他们被挡在了距离市场的“最后五公里”之外。而他们的,是关于身份的尴尬。
他创业的缘起是一个调研项目。这个项目本来会像各大高校很多项目一样,申请几千元的科研经费,出一份报告,就此完结。但田诚觉得可惜。他把项目介绍给了自己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又为他牵线搭桥。
这名学生请田诚出任CFO:钱上的事儿,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干。这对年龄相差近20岁的伙伴协作顺利。小年轻在前线冲锋,湖在后坐镇。
多项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创业热情高,但成功率低。田诚反思,他们缺乏是“技术、眼光、资源和人脉”,而这正是老师们的优势。
“实际上,一些学生的科技创业项目都是基于老师实验室的,我们不愿意走到台前来,只能找他们帮忙。”田诚介绍。
在奥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欣龙看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是好事。“不少高教老师拥有核心,创业能将这些投入应用。如果一直待在学校里,很多就只能是论文了。”
田诚渴望能将全部的精力投注到创业上。可直到现在,他仍然没有下狠心,彻底放弃高校教师的身份,投身市场
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之外,他还有一层现实上的顾虑;放弃了教师的身份,就不再是高校圈的“自己人”了。
田诚着急。最尴尬的问题往往在与投资人会面时出现——“你现在到底是什么身份?算老师还是创业者?”田诚自己也答不上来,他在心里嘀咕:就不能都是吗?
田诚是在《意见》出台的第二天看到消息的。周围的朋友们都知道他关注这事儿,有相关微信都转发给他。
2016年3月,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研究制定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政策措施。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田诚关注的一条政策是,离职创业者可以停薪留职5年。
这一次,《意见》明确,离岗创业人员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本人提出提前返回的,可以提前返回原单位。离岗创业人员返回的,如无相应岗位空缺,可暂时突破岗位总量聘用。
更关键的是,“留职不停薪”。《意见》指出,离岗创业期间,依法继续在原单位参加社会保险,继续执行原单位职称评审、培训、考核、励等管理制度。
《意见》还指出,事业单位专技人员在兼职单位的工作业绩或者在职创办企业取得的成绩可以作为其职称评审、岗位竞聘、考核等的重要依据。
他还记得2014年年底,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出台,要求各高校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生休学创业。当时自己的学生们也如今天的自己一样高兴,他提醒他们:冷静下来。从中央政策到高校执行,隔着各级地方,还要协调高校的各方面,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落地的。
如田诚所预料的,两家高校的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指导老师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已经听说了政策,但具体的执行工作尚未开始。
对于田诚来说,在具体的方案出台前还有太多的不确定。比如,《意见》中,“离岗创业期间的工资、医疗等待遇,由各地各部门根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政策结合实际确定”。
一方面,能够享受政策的创业者标准还没有说法。田诚打听到,学校对创业者有所分类:首创与非首创。前者只限于初创企业的法人。他能理解这背后的苦心:给创业公司打工和真正建立一份事业,促进双创的分量是完全不同的。有所区分,可以防止有人利用政策。
可他觉得,尽管不是法人,自己对公司倾注的心血并不少。初创道上无数个问题日夜盘旋在他脑海,思往往在半夜袭来。他热血上涌,翻来覆去要好好想清楚。这不免打扰了妻子的睡眠,田诚只得转移阵地去沙发。日子久了,沙发上常备着枕头被褥,因为他几乎夜夜难眠。
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界定也让他担心。高校的编制身份有科研、行政等岗位。田诚担心自己的行政人员身份会不符合要求。
田诚也不太确定,《意见》的落地能否能够抢在公司的扩大之前,自己最终能否享受到这份福利。但他确定的是,即使没有福利,他也会继续干下去的。
推荐: